今天讀書會『新家庭如何塑造人』一個重要的領悟
夥伴分享一個生活的日常
母親節將近,孩子從學校帶回一枝康乃馨要送給媽媽
一回家,就把花丟到桌上,然後就去做自己的事了
媽媽準備要來看書,見到桌上一團亂,除了書之外,還包含了那枝花
很不開心的就說『把桌上收收,很亂耶~』
爸爸『ㄟ你怎麼這樣~這是孩子要送你的花耶~』
媽媽『這樣丟到桌上,桌子又那麼亂,我可以不要收嗎?』
老師開始解釋這段對話
客觀訊息,事實,描述性語言是『我看到花跟書放在桌上』
主觀事實,解釋,評價性語言是『花和書被丟在桌上,好亂,把它們收一收』
往往我們常容易就陷入了帶有批評的評價性語言裡
然後一場不愉快的對話就此展開,而媽媽也陷入極度不開心的情緒裡
以下是我的嘀咕…內心受盡委屈
心想,如果是要送給我的康乃馨
為何不好好地拿給我,而是要丟在桌上
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心意
難到媽媽就這麼不值嗎?
於是進入了低自尊的狀態
以前老師教了一個溝通方式
『我看見、我聽見…』→『我感覺到…』→『你的意識是…,對不對?』
原來我們的慣性就是先用『描述性的語言』來陳述『我們的看見和聽見』
但是要不帶任何批評,評價,這真是不容易啊~
媽媽很容易就陷入評價性語言的溝通陷阱裡
『你很煩耶~我這麼忙還來一直煩我』
『你說話需要這麼兇嗎?』
『你在不爽什麼?』
『你是皮在癢嗎?還不快一點』………
看看我家
小六的言哥哥,常會很兇怒,口氣很差的狀況,這也是我一直覺得很困擾的事
在阿母心裡素質夠強時,就會說
『我聽見你回答:幹什麼?』
『我覺得,你很大聲,而且口氣很生氣』
『你的意思是,你現在很不開心嗎?』
出乎意料,他說『沒有』
之後,阿母也比較能心平氣和和他共處下去
倘若,當媽媽心情煩亂,忙家事,忙出門,忙各種時間壓力下
那這句帶有生氣的『幹什麼』可能就會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
馬上暴怒亂罵一番
前幾天就發生了慘劇
趕著去上人本數學想想
幾週下來,都是遲到的狀況,讓我很煩,因為我有個觀點~特殊狀況外,上課不要遅到
往往我們家都是沒有特殊狀況,就只是摸很久晚出門
而上課前還要去便利商店買個小點心和飲料,解解孩子的生理需求(我又有個觀點,現在的孩子真是太好命了,我以前都沒有)
那天又是上課前7分鐘才出門,而事前我已經說了,要買點心就要提早20分鐘出門的預告
眼見就要遅到,我就帶有情緒說『又要遅到了,這是你們自己的選擇晚出門,所以不能去買點心了』
言哥哥很氣『為什麼,那我等會餓怎麼辦』
媽媽『那就你們的選擇,沒得吃餓死好了』
言哥哥『你不給我買,那我也不要去上課』(前因,你對這門課一直有抗拒,因為覺得浪費了他寫作業和放空的時間)
媽媽『你說什麼?你沒得選,錢交了,就是要去上課』(應對姿態:指責)
……
……
是什麼情緒勾住了我,讓我暴怒,而無法安定自己
我現在的解釋是
我無法好好安在當下
滿腦想著未來(又要遅到了)和過去的錯誤(遅到的行為很差勁)
能發覺這點,覺得自己又更進一步了